贴合校情,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推进特色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案例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诊改工作开展背景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2020至2021学年度,学校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为目标,以“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探索具有沧幼专特点的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机制,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理念、系统设计、诊改运行、信息化管理和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深入诊改,推进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一)细化明确了目标标准
1.建立了诊改目标链
依据《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全面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规划》《科研与社会服务规划》等6个专项子规划以及四个系部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构建学校“十三五”建设规划体系,并根据规划建设目标,编制建设目标体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学校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设任务,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年度重点工作,形成学校2020年度工作要点116项,并进一步将学校目标链分解转化为各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执行链。
2.健全了工作质量标准
按照诊改要求,学校再次修订了单位(部门)及各岗位的职责,修订完善了各岗位工作质量标准,梳理了部门业务工作流程和业务制度清单,进一步明晰了各单位(部门)的质量目标,做到了每个单位(部门)及其岗位人员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共完成全校16个单位的部门职责、95个岗位的质量标准,238个内部业务流程。
(二)全面加强了制度建设
1.实行了目标管理
为了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内设机构的执行力,激发教职员工创造力,学校实施了以“综合目标管理改革”为统领的9项管理大改革。以《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目标管理办法(试行)》为统领,建立了《系(部)目标考核实施办法》等4项直接配套制度,推动教学考核办法、科研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修订。通过实施目标管理,体现了奖优罚劣分配导向,促进了分类量化考核体系完善,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为学校创新发展、内涵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2.改革了人事制度
健全和完善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办法,确定岗位总量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类岗位的名称、数量、结构比例,明确各类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等。修订教学工作、教学建设与社会服务、科研工作、育人工作考核办法,逐步完善教职工考核办法、岗位考核办法、年度考核办法及其他单项工作考核办法。
3.完善了教学制度
学校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选修课管理办法》、《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技能大赛奖励办法》、《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考分离实施办法》、《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6个重要教学管理制度。
(三)全面优化了监控机制
1.加强了对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学校制定了《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由教务处、督查室、系部组成的“三方、两级”教学督导体系,进一步完善了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运行机制。专职督导通过开展日常督导,重点督导、研究性督导,履行其督教、督学、督管职能;学生信息员要结合班级教育教学活动情况,进行每周信息反馈,是班级教学活动质量监控的前哨;兼职督导通过对本教学单位的日常教学巡视检查、重点对象听课、教师反映和学生信息员反馈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并对处理结果予以跟踪等方式。
2.加强了对年度重点工作的常态化运行监控
为确保上级重大部署、学校党政决策和工作部署及时、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进一步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学校实行“重点工作月督导”制度,加强工作运行监控和督办力度。每月督查室例行到各单位了解党建工作、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方面重大工作完成情况,分析本月工作成绩及不足,列出下月重大工作计划,报学校办公室分类汇总后提交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时,将每月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单位、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观测点,全程监控,量化评价。
(四)着力突出质量主体诊改
1.深入推进了学校诊改
按照全面诊断与重点改进相结合原则,结合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从健全组织体系,保障队伍建设、深化研讨培训,强化分类指导、坚持目标(标准)引领,实现任务驱动、完善工作机制,增强诊改实效、建立校本数据平台,提升信息决策水平等5大方面,明确了2021年度的146项诊改重点任务;建立校院两级诊改组织联络员制度,通过定期培训交流检查等方式,形成学校诊改办公室重点抓好专项组,专项组重点抓好二级单位,将诊改工作层层抓落实。
2.深入加强了专业诊改
启动了历时1个月的专业建设大讨论、大优化工作,形成了各专业调研报告并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优化了2019-2021年专业建设规划,确定了专业发展的结构体系;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停办8个专业,增设3个专业,专业更新率15.8%;2020年,学校选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会计、艺术设计等四个专业开展专业诊改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的专业诊改工作经验。
3.持续推进了课程诊改
按照《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指导意见》,完成了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同时,学校大力推广“职教云”、“蓝墨云”等平台的使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校在课程层面,按照每个专业选择2门专业核心课程试行课程诊改,教务处组织人员对各教学部门进行了课程诊改专题培训,为全面推进学校课程诊改进行了有益尝试。
4.大力加强了教师发展
按照以“能力本位、突出业绩”为导向,学校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完善了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等选拔聘用考核标准等5项制度文本;依托学校“职业教育大讲堂”,完善了“新进教师培训、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信息化技术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培训、教学能力发展培训”等项目构成的教学能力提升与发展体系;学校每年投入30余万元,用于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培训。
5.全面加强了学生成长发展
学校结合“三全育人”工作,编制了《学生全面发展标准》,在全校学生中推行了素质拓展,素质拓展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机结合;还增加了学生管理信息化手段,建设完成了学生工作网格化管理系统,升级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制定后勤服务标准,定期开展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测评,尽力提升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的动力;还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常态化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和秋季新生心理健康宣教月活动。
(五)打造了以全面质量观为基础的质量文化
1.凸显了“五结合”的诊改特色
诊改工作既不是实际工作中的“头疼医头”,也不是现实工作中的“另起炉灶”,而是对现行管理体系的优化完善。为做好教学诊改这一中心工作,学校从诊改实践中提出了教学诊改的“五个结合”:即教学诊改任务要与部门工作职能相结合;教学诊改要点要与学校年度重点工作相结合;教学诊改方向要与学校深化改革目标相结合;教学诊改标准要与上级复核要求相结合;教学诊改实效要与办学治校要求相结合。
2.推行了“典范引领”的质量行为
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活动中,将师德表现作为评优评奖的首要条件。坚持举办“师德标兵”、“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评师评教活动,近年来,先后有20名教师获评师德标兵,12名教师获评师德先进个人,20名教师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教师”。
三、研判反思,续推常态化周期性改进
(一)诊改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全校师生应该深刻意识到诊改赋予全员乃至学校内涵提升的重要意义,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探索的系统工程。学校诊改如何着眼于办学定位,着力于专业优化,着重于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出其应有成效,必须全员、全面、系统地激发并形成推进诊改的内生动力。各个质量主体力戒等、靠、要思想,克服畏难情绪,应立足自身质量目标,发扬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不断完善提升自我发展目标。
(二)诊改信息化手段需进一步加强
身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正在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智慧型教学系统、海量化教学资源、人本化教学模式、效能化服务模式,如何将上述系统融合一体,为学校科学、高效的教学工作诊改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离不开建立学校大数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实现相关数据的应用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才能采取改进措施,并实行过程监控,才能有效推进诊改。目前,我们距此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三)诊改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学校“五纵五横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的周期性常态化运行中,如何形成质量保证的校本特色和成效,离不开5个纵向系统建立的既完整且相互独立运行机制;也离不开5大横向系统覆盖5个质量主体,形成网络化质量保证机制;更离不开各单位在5大纵向系统中,互相配合、协作,共同促进质量保证体系的优化。
今后诊改运行中,应注重年度教学诊改工作与学校年度及重点工作的有机融合;在学校年度目标任务、标准要求指导下,充分发挥4个专项组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应加强考核性诊改机制运用,将学校定期诊改核查与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挂钩,以此促进各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断优化完善,促进全员质量意识提升和现代质量文化的树立。